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揭牌仪式暨 2022年年会顺利举行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部署,进一步推进文理学科交叉融合,助力新文科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在原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跨学院研究机构——数字人文研究院。

2023年4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揭牌仪式暨2022年年会在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第一会议室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国学院院长、数字人文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慧林,一级教授、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冯惠玲,发展规划处处长、学科规划与建设办公室主任杨东,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教师工作部部长张斌,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黄兴涛,北京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李国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艺术学院院长张淳,图书馆馆长刘后滨,哲学院教授牛宏宝,书报资料中心党委书记李红宇,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数字人文研究院副院长刘越男,科研处副处长、数字人文研究院副院长胡恒,艺术学院副院长、数字人文研究院副院长顾亚奇,文学院副院长、数字人文研究院副院长陈涛,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数字人文研究院秘书长钱明辉等出席会议。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学生研究员共59人到会,共同见证了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的新起点。

学院院长张淳,图书馆馆长刘后滨,哲学院教授牛宏宝,书报资料中心党委书记李红宇,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数字人文研究院副院长刘越男,科研处副处长、数字人文研究院副院长胡恒,艺术学院副院长、数字人文研究院副院长顾亚奇,文学院副院长、数字人文研究院副院长陈涛,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数字人文研究院秘书长钱明辉等出席会议。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学生研究员共59人到会,共同见证了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的新起点。

第一阶段  揭牌仪式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数字人文研究院副院长刘越男教授主持揭牌仪式暨年会开幕式,并宣读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的决定》。

开幕式主持人刘越男教授

接下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教授发表致辞。王轶副校长首先对2022年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数字人文研究院前身)的工作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数字人文是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的发展中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的工作使中国人民大学再次“走在时代前列”。王轶副校长肯定了数字人文研究院尝试的相关院系及教师参与度、活跃度的测评方法,认为这是在“有组织科研”上走出的一条跨学科新路,并表达了对数字人文研究院发展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愿。

王轶副校长致辞

随后在全体参会人员的见证下,王轶副校长和数字人文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慧林教授共同为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揭牌。

今年,在原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基础上,研究院新聘北京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李国英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教授为学术委员。同时,研究院于2023年3月完成了新一届研究员的招聘工作,目前共有来自校内10个学科、14个单位的67名研究员。研究院现学术委员会和领导团队组成如下。

王轶副校长为到会的新聘学术委员李国英颁发聘书
王轶副校长为研究院院长冯惠玲颁发聘书
学科发展规划处处长、学科规划与建设办公室主任、交叉研究院院长杨东为到会的研究院副院长刘越男、胡恒、顾亚奇、陈涛及秘书长钱明辉颁发聘书
王轶副校长与冯惠玲院长共同为研究员颁发聘书

第二阶段  微报告会

会议第二阶段是微报告会,由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数字人文研究院副院长胡恒副教授主持。

本场7个微报告是各数字人文项目组的阶段性成果分享。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杨建梁研究员带来了“红色文献档案文献库”项目介绍,该项目是中国人民大学落实习总书记“4·25”讲话精神、推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具体行动,旨在搭建中国红色档案文献资源生态系统,目前已进入二期功能设计与开发阶段。国学院吴洋副教授作了关于“中国文字与古籍数字化研究所”的报告,介绍了研究院下新成立的该研究所未来的两个发展面向:(1)人文数字化与人工智能,(2)包括中国文字研究在内的古代中国研究。历史学院胡恒副教授介绍了“清代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基础、数据特色,参与性、集成性、开放共享的理念,及其发展为世界范围内清史数据中心的目标。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梁继红教授带来了“数字记忆与数字重建”相关项目进展,介绍了数字记忆构建的人大模式及其方法论与面对文化遗产和历史实体的两类数字重建案例,其中“四维北京”项目目前正在进行以“五四运动”为主体内容的历史嵌入和活化工程。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祁天娇研究员展示了“数字人文案例库”,对现有1000余条案例的采集情况作了介绍,并对正在完善中的服务端和管理端进行了演示。新闻学院张亚斐研究员介绍了“人工智能赋能新闻研究”计划,即借助人工智能开展红色新闻报道框架研究、新闻史网络图谱研究、多模态新闻大数据研究、新闻史电子地图研究。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宋睿华带来“人工智能与数字人文”分享,从人工智能的目标——模仿人的理解能力、创造能力与交流能力三个方面入手,介绍了基于多模态模拟体验的文本创作等人工智能最新应用。

杨建梁研究员
吴洋副教授
胡恒副教授
梁继红教授
祁天娇研究员
张亚斐研究员
宋睿华长聘副教授

第三阶段  自由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数字人文研究院副院长顾亚奇主持了自由讨论环节。

与会的职能部门领导、学术委员等围绕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期刊发展、研究的组织方式、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数字人文批判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张斌教授表示职能部门将全力支持数字人文研究院的工作,如考虑数字人文的学科特点设计新型的综合考评制度。李国英教授认为数字人文研究院的成立恰逢其时,期待研究院能引领新时代人文学科发展潮流,在“有组织的科研”和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方面创新探索,并认为底层数据——文字和语言数据在数字人文体系中是最为重要的,应重视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国际编码等基础性工作。黄兴涛教授提议在历史、人口、语言领域等人文社科领域发挥人大优势,寻找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特色且具有全球意义的课题,并强调科研团队顶层设计和标志性成果的重要性。张淳教授分享了“数字”在艺术领域中成为显著增长点的观察及所带来的挑战,介绍了艺术学院在教学、研究、实务方面的探索,以及加强跨学科合作的期望。臧峰宇教授认为数字人文研究实现了从“破壁”到“赋能”的转变,其所聚焦的文化实体性内容引导着关于文明新形态的思考和探索,既需要考虑如何建设性运用其方法及思维,也需要反思数字文明、数字化生存带来的挑战。李红宇研究员认为《数字人文研究》应进一步拓展视野,汇聚学术共同体,贡献于数字人文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刘后滨教授对于图书馆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角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表示图书馆将全力参与校史文献的数字重建项目。牛宏宝教授认为,数字人文研究应从“数字介入人文”的第一阶段转向“人文反观数字”的第二阶段,并对数字人文所涉及的版权问题、本科阶段的数字人文基础教育等发表了见解。

主持人 顾亚奇教授
张斌教授
李国英教授
黄兴涛教授
张淳教授
臧峰宇教授
李红宇研究员
刘后滨教授
牛宏宝教授

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慧林教授以“数字”“人文”和“跨学科”这三个关键词为线索,对什么是人文学意义上的精确性、人工智能应该用来为人文研究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进行真正的跨学科研究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慧林教授

研究院院长冯惠玲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我们从事数字人文是有意义的,数字技术方法将带来学术、教育、文化的轮廓重绘和方法重建,这同时更加凸显人文传统的重要性;同时,数字人文研究也是困难的,因为“从无处来”,所以总是“在难上走”,每一个参与者都是跋涉者,都应该向自己致敬。数字人文的发展,需要各学科共同探索、创新和合作,跨学科的数字人文研究院的运行将围绕“树项目品牌”“与学科共进”“聚创新成果”三个核心点展开,把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相结合,“快乐地向前走”。

研究院院长冯惠玲教授总结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揭牌仪式暨2022年年会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未来,研究院将立足国家战略需要,把握学术前沿热点,为中国数字人文领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数字人文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中华文明的全景呈现与永续传播,继续贡献人大的力量。

      感谢以下研究员、学生研究员和志愿者为本次会议做出的贡献:

      数据统计/ 严承希

      视频制作/ 祁天娇 郭清

      会务/ 刘为之 龙家庆 李少建 杨颖兮 窦鑫悦 姚静

来源:数字人文研究

zh_CN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