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宋明理学研究热点与演变趋势分析 ——以近30年来的期刊文献为样本

宋明理学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与中国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当代宋明理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以近30年来发表的宋明理学方面的5,000余篇核心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计量学为研究方法,可以探究当代宋明理学研究的整体概况,研究其热点和发展脉络。研究发现,当代宋明理学研究热点可归纳为“陆王心学思想研究”“程朱理学思想研究”“明清思想研究”“易学思想研究”“关学思想研究”“南宋浙东学派研究”“经典诠释思想研究”七类。总体而言,受到研究推进与时代变化的共同影响,当代宋明理学研究的研究方法不断更新,研究范围不断扩宽深入,可以说宋明理学研究在当代具有十足的生命力,在未来会更加多元化发展。

学术趋势研究

张力元 / 北京大学图书馆

毕梦曦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王 军 /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摘 要: 宋明理学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与中国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当代宋明理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以近30年来发表的宋明理学方面的5,000余篇核心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计量学为研究方法,可以探究当代宋明理学研究的整体概况,研究其热点和发展脉络。研究发现,当代宋明理学研究热点可归纳为“陆王心学思想研究”“程朱理学思想研究”“明清思想研究”“易学思想研究”“关学思想研究”“南宋浙东学派研究”“经典诠释思想研究”七类。总体而言,受到研究推进与时代变化的共同影响,当代宋明理学研究的研究方法不断更新,研究范围不断扩宽深入,可以说宋明理学研究在当代具有十足的生命力,在未来会更加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宋明理学 数字史学 文献计量 数字人文

研究背景

宋明理学[1]是思想史与哲学史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论域时间跨度长,覆盖内容广泛。现代学者对宋明理学关注的重点各有侧重,且其关注点会随所处时代环境的变化和研究的深入推进而改变。这些研究形成了大量的论文成果,例如在中国知网中统计近30年来发表的宋明理学研究核心期刊文献就有约5,000余篇的75体量。

考虑到宋明理学在中国思想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对当代宋明理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宋明理学领域的综述文章大多是围绕某个人物或学派展开,[2]包含不同流派的综述相对较少。年鉴类的研究如《中国哲学年鉴》收录较全,但很难揭示跨年度研究热点变化趋势。彭国翔[3]、何俊[4]、张锦枝[5]等学者根据自己对宋明理学领域文献长期阅读的积累与感悟进行了精彩的综述,但这类研究的写作门槛非常高,且比较依赖学者的个人积累。

文献计量学是采用数学与统计学的方法研究文献规律及动态特征的交叉学科,[6]常用于分析领域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可以辅助综述论述,已被心理学、医学等多种学科接纳。近年来在人文研究领域也逐渐得到了应用,例如,江润滋与陈思义以文献计量学分析中国知网收录的先秦到两汉间礼制研究的文献,[7]李琼等人对中国知网收录的西夏学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等。[8]

本研究旨在利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近30年来发表在中国知网的宋明理学相关的5,000余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其统计概貌、研究热点及演变趋势,以此来探究当代宋明理学研究的整体概况和发展脉络,是一项借助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人文领域研究综述的实验。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梳理当代中国宋明理学研究概貌,分别从统计概况、研究热点、热点演变趋势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框架可参见图1。统计概况可以通过统计各年份文献发文量变化趋势、主要发文期刊种类、主要发文期刊收录文献比例的变化趋势、各年份发文内容相似度来描绘,并可以以此为基础为当代宋明理学研究分期。研究热点可以通过文献关键词分析得到,一篇文献的关键词能够反映该文献的研究主题,多篇文献的关键词则能够反映领域整体研究热点主题。热点演变趋势分析需要分别统计各阶段的关键词,分析比较各阶段研究热点的异同性,同时结合30年的整体热点,综合比较不同阶段热点变化趋势。阶段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同样包括词频统计、共词网络和网络聚类。对分析结果进行整合与解读时,需要细读文献,结合数据分析结果,综合分析当代宋明理学的研究热点与演变趋势。考虑到“热点”与“热点演变趋势”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为避免重复分析,本文将热点分析与热点演变趋势分析于第六部分统一论述。

图1 研究框架

(一)研究范围

本文语料来源为近30年中国知网收录的核心期刊论文。检索词以尽可能全面地涵盖宋明理学相关文献为目标,以人物、学派、著作名称为主要字段进行检索。[9]检索词设定主要参考了侯外庐《宋明理学史》中列举的人物和学派,以及《宋明理学史》所附的《理学家生卒年表》和《理学家著作目录》,[10]并添加了常用的理学家字号,如“伊川”“明道”,制定了一个总计389个检索词的词表,涵盖了宋明理学的不同名称、重要人物、重要学派、经典书籍。表1为检索词表示例,详细检索词表请参见附录。

表1 检索词表(部分)

为控制文献质量,将文献分类限定为“哲学与人文科学”,期刊来源限定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检索日期为2019年3月9日,限定文献发文时间为1992年至2019年3月。[11]根据检索规则,共检索得到约12,000篇文献,但其中包括大量不符合研究范围的文献。经初步人工筛选及数据清洗,共5,374篇文献符合本文研究范围。


(二)研究工具

1、关键词提取

图2 关键词生成示例图

关键词提取是做关键词词频统计、关键词共现网络和网络聚类的前提。虽然大部分文献的作者提供关键词字段,但此类关键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且每篇文献的关键词个数不等,若全权保留则势必对后续关键词词频统计和构建共词网络结果造成偏差,无法客观呈现研究全貌。本研究利用TF-IDF算法,从每篇文献的摘要与原有关键词部分抽取5个最能代表该文献研究内容与特征的关键词,具体步骤如图2所示。

2、共词网络与聚类分析

关键词共词网络与网络聚类分析是构建当代宋明理学研究知识谱系、寻找研究热点主题的重要方法。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Gephi构建共词网络并进行网络聚类。

关键词因共同出现于一篇文献中而具有共现(共词)关系,文献间因具有相同的关键词而彼此连接。将词作为网络节点,共词关系作为网络无向边,以此将领域研究成果转化为一个由文献关键词表示和连接的网络。

网络聚类就是根据关键词之间联系紧密度将共词网络划分为不同的主题聚类。关键词间共现次数越高,则越有可能被划分为同一个聚类,这个聚类能够反映出一个相对集中的研究主题。每个关键词划分到一个聚类中,整个共词网络划分为数个聚类,由此将当代宋明理学研究内容划分为数个主题聚类。虽然可能一个词在词义上同属于多个主题,但根据算法只能将其划分到一个最优聚类。聚类思想仍然对领域内研究主题的寻找与划分有一定的启发与贡献,在具体的分析中会根据领域知识对聚类结果做进一步的整合与分析,以此弥补聚类算法的局限性。

3、文本相似度计算

文本相似度计算可用于分析不同年份文献间研究关注点的异同性,以此辅助划分当代宋明理学研究的不同发展阶段。余弦相似度是文本相似度计算的常用方法,其原理是将文本以多维向量表示,通过计算向量间的余弦夹角来比较文本的相似度。本研究收集到的文献发表年份范围为1992年至2019年共28个年份。将每个年份所发表的文献视为一个文档,统计文档的关键词与词频,进而将28个文档转化为28个向量,设定各向量维度统一为所有年份所有关键词去重后的数量。对28个向量两两计算余弦相似度,并以二维热力图形式可视化展现,即可直观呈现这28年来研究关注点的延续与变迁特征,辅助划分发展阶段。

统计概况
(一)发文量演变与研究分期

以往的综述对于改革开放之后的文献分期往往比较笼统地以10年为界,本研究在大量文献数据的支持下,根据发文量演变趋势与文献内容相似度比较,将当代宋明理学研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92年至2000年、2001年至2011年、2012年至2019年,如图3。

图3A反映了1992年至2019年间的发文量情况,图3B反映了每两年间文献内容的相似度,相似度越高则颜色越深。总体来讲,自1992年以来宋明理学发文量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年份间话题相似度一直都很低。到2008年发文量突然大幅度下降,两年后又开始大幅度上升,2017年又再度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2018年的发文量回落至与1999年持平。

此外,不论是2001年还是2012年,每当文献量快速增长,都伴随有文献内容上的高度相似性,也就是说在新的学科增长点推动下,研究浪潮的规模会扩大,同时会出现一批同质化较高的文章。

图3 阶段划分图(A为发文量演变趋势、B为年份文献间相似度热力图)


(二)主要发文期刊

收录宋明理学研究文献数量最多的5个核心期刊分别为《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周易研究》《哲学研究》《中州学刊》,具体发文数量如表2。自1992年至2019年,这五大核心期刊每年发文总量中“宋明理学”相关文献数量占比如图4。

表2 主要发文期刊分布

《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领域的权威刊物,宋明理学研究是《中国哲学史》的重点收录对象,平均占到总发文量的20%。在2001年和2012年左右,《中国哲学史》收录的宋明理学的文章比例有两次显著的增长,其变化曲线与图3中的变化趋势一致,以2001年和2012年作为阶段划分的时间节点是合理的。

图4 主要发文期刊中“宋明理学”研究占比

研究热点
(一)高频关键词

本研究统计了5,374篇文献的关键词词频,并选取词频最高的30个词列于表3。

宋明理学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以人物为核心来研究的。根据词频排序,可以看到,朱熹、王阳明、张载、王夫之、黄宗羲、李贽等人,其热点人物与收录宋明理学研究最多的五大期刊所反映出的情况基本相符。

表3 宋明理学研究高频关键词


(二)关键词共现图谱

本文利用Gephi构建了词频高于2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将5,374篇研究转化为一个互连的网络,该共词网络中含有1,789个关键词节点,14,169条去重后的共现关系边。模块化聚类得到11个主题聚类,每一个类别由一个颜色标识。本研究在具体分析中应用的是完整的网络,图5仅作为示意图显示节点度值[12]在20以上的355个节点与3,935条边。对每个主题聚类里包含的关键词与词间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总结出每个聚类的主题。可以根据每一个聚类包含的关键词数量和词间共现次数对其规模进行排序,如表4。1992年至2019年期间的宋明理学研究大致上可以划分为这11个主题。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聚类算法可以保证在每一个聚类内部的词之间连接较强、聚类间的连接较弱,但聚类间并不是完全隔绝的,彼此间还是有所连接与互动。根据网络指标,此共词网络的直径为6,即任意两个词之间最多经6个词共现距离即可相连,平均路径为2.84,即平均每两个词间仅通过2.84个词共现距离即可相连。由此可知,当代宋明理学研究是一个较为紧密而稳固的领域,所包含的概念彼此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图5 整体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4 整体研究主题聚类

高频关键词反映具体概念的热度,而共词聚类反映的是主题的规模与热度。词频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其所在的主题类别未必很大,而聚类规模大的话题,其包括的关键词的词频不一定高。

比如,“王阳明”和“朱熹”这两个概念,从聚类的情况来看,“王阳明”所在的聚类要比“朱熹”所在的聚类规模更大,但是就词频分析而言,“朱熹”出现的次数是“王阳明”出现次数的二倍有余。这意味着王阳明研究辐射的范围更广,与王阳明研究共现的关键词更多,聚类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且整体提及率与热度较高,而朱熹的研究相对王阳明研究来说更加集中。

至此,通过词频分析与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总结出了最受关注的30个概念与11个主题,但这些热点话题在近30年来是否具有延续性,具体是如何演变的,还需要借助分阶段的词频统计与关键词共现网络变化趋势综合分析。

分阶段研究热点
(一)分阶段高频关键词

为从研究概念层面上探究热点话题的演变趋势,本研究分别统计了1992年至2000年、2001年至2011年、2012年至2019年三个阶段的关键词词频。表5列出了三个阶段词频最高的20个关键词,图6是据此绘制的阶段与阶段高频词网络。

关键词在三阶段中的词频排序可以反映出概念的热度与学者的关注度。

表5 三阶段高频概念词汇

为了进一步探究词频反映出的热点概念变化趋势,需要分别从三阶段共有高频关键词的词频变化,与每个阶段特有高频关键词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首先,三阶段共有高频词可以反映宋明理学领域持续性的研究热点,也是领域内较为重要的概念。每个阶段的文献总量不同,所以需要以阶段一为基准,将阶段二和阶段三的关键词词频除以阶段总词频增长倍数,作为阶段二与阶段三的相对词频。图7展示了前20个平均词频最高的关键词在三阶段的热度变化。

可以看到,近30年来,宋明理学领域对于朱熹、王阳明、黄宗羲、心学、《中庸》、朱子学的提及率与关注度有所提高,对王夫之、张载、李贽、陆九渊、顾炎武、周敦颐、陈献章、关学的提及率有所下降,而对易学、程颐、良知、二程的提及率虽有所波动但总体稳定。其中变化最为显著的是“朱熹”和“李贽”两个词。近30年来,“朱熹”的相对词频连续大幅上升,随着研究的推进,“朱熹”相关的越来越多的话题被挖掘出来。而“李贽”的相对词频则在近10年来出现断崖式下降。

图6 三阶段高频关键词图谱

图7 三阶段共有关键词词频演变图

除三阶段共有关键词外,阶段特有关键词也能反映阶段性研究特点与研究热点变化。例如,有些词汇在前期没有出现或词频较低,但在第二、三阶段出现了且词频较高,能够反映出研究热点的突现趋势,需格外留意。

从“胡安国”“王安石”“杨简”“胡瑗”“颜李学派”“元代”等词汇在阶段二和阶段三的的突现可以看出,宋明理学研究内容、人物更加丰富多元。

从“境界”“慎独”“工夫论”在阶段二的突现表明,宋明理学中有关境界和工夫的研究得到了更多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者们对于中国哲学功夫论特殊性的认识的增加。

从“春秋传”“春秋学”“诗学”“诗经学”“礼学”“家礼”一组关键词的突现性体现了经学研究介入宋明理学研究的趋势。这一趋势从阶段二就开始了,在阶段三的研究成果更加丰硕。

从“诠释”“诠释学”“经典诠释”一组关键词的突现性体现了学者们从经典诠释的视角展开了更多研究。


(二)分阶段关键词共现图谱

为从研究主题层面上探究热点话题的演变趋势,本文对三个阶段分别构建了关键词共词网络图谱,并模块化聚类。上文通过聚类发现1992年至2019年的全部研究可以划分为11个主题,但热点主题是会随研究推进有所变化的,既有每一个阶段皆有的具有持续性热度的共同主题,又有一些特定阶段具有较高热度的突现主题存在。本文将整体研究与各阶段研究的主题聚类整合在表6中。表6中最左侧一列“聚类名称”一共有19种主题,对应于全部研究与各阶段研究的所有主题类型。

表6 当代宋明理学研究阶段性热点主题

图8 三阶段研究热点演变图

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些主题所反映出的研究热点变化趋势,可以对每一个主题在不同阶段的研究热度进行排名(阶段内规模排名/阶段内聚类数量)。如图8所示,柱形越高(1-绝对排名/聚类数量),代表该研究主题的规模在这一阶段所有聚类当中越大,热度越高。

研究热点与演变趋势分析

本研究通过词频分析与主题分析,以定量的方式对当代宋明理学的研究热点与热点演变趋势进行了“远读”刻画。网络聚类共得到19种热点主题,对这些主题进行提炼整合,可以得到更具概括性的七大研究热点,这七大研究热点贯穿了当代宋明理学研究,与主题聚类对应关系见表7。下面详细分析这七大研究热点的演变趋势,趋势分析是综合“词频热度”变化和“聚类规模”变化两个指标综合得出的,前者指示热度变化,后者则同时指示热度和整体研究规模。

表7 研究热点与主题对应表


(一)陆王心学思想研究

1、阳明学思想研究

阳明学研究覆盖范围广,牵涉的话题多,影响力非常大,是宋明理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从阳明学聚类中的关键词可以看到,当代学术界对于阳明学的研究中,“良知”以及“致良知”是最热的话题,该话题当中讨论最多的是“知行合一”,即王阳明的知行观念。比“良知”热度稍低的重点话题是“本体”和“功夫”这一对理学概念,与阳明“四句教”的研究是联系在一起的。“四句教”的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人是王龙溪和钱德洪,其中对王龙溪的研究远远多于对钱德洪的研究。热度次于“本体”和“工夫”的话题是“陈献章”,陈献章“自然”和“自得”的思想观念受到了较多的关注。下一个热点话题便是“泰州学派”,王艮、罗汝芳、何心隐是泰州学派中最受重视的三个人物。在泰州学派之下得到较多研究的是阳明学中的修养方法,即“工夫论”“道德”以及与“圣人”有关的研究,万物一体的境界也是一个热点话题。聚类中体现出来的王阳明和李贽之间的密切联系也值得注意,在全部文献的聚类与阶段二(2001—2011年)的聚类中,王阳明与李贽均聚为一类。这说明了学者较为关注二人的学术关系,以及二人共通的思想问题。

王阳明相关研究的热度在近30年一直稳居前列,但研究侧重点有所变化。

具体来看,阶段一(1992—2000年)的阳明学研究比较“传统”,主要话题围绕天理人欲、“四句教”等阳明学思想理路中的关键问题,是热度最高的聚类。与王阳明有一定渊源的陆九渊和陈献章思想研究也形成了一个聚类,探索王阳明思想的源头及其对前人的发展。罗钦顺、王廷相和湛若水思想也形成了一个聚类,其中与罗钦顺有关的研究主要围绕《困知记》展开。以陈献章为中心的江门心学,以及罗钦顺思想研究在阶段一得到的研究最多,在阶段二和阶段三的热度都明显降低。

在阶段二(2001—2011年),阳明后学泰州学派思想研究兴起,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王艮是泰州学派思想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人物,《大学》是最受关注的经典文本,格物致知是讨论最多的话题,其次便是天理人欲的区分这一话题。泰州学派思想研究到了阶段三热度有所下降,所以如何继续发掘泰州学派思想的研究潜力,是研究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阶段三(2012—2019年),阳明学研究热度持续上升。刘宗周思想研究此时成为了阳明学聚类中最热的话题,关键词“刘宗周”在三阶段词频逐年上升,印证了刘宗周思想研究的兴盛。王龙溪是阳明后学最热门的人物,在三阶段热度变化不大,其研究主要围绕“四句教”展开,其次是王艮及泰州学派。除此之外,针对阳明学派的教化思想与行为的研究在这一阶段开始突现。另一个得到充分讨论的话题是阳明学中的精神境界与修养工夫,尤其是“万物一体”“圣人境界”“慎独”“主静”等问题。从阶段三开始,关键词“现象学”开始出现在该聚类当中,虽然围绕现象学所形成的聚类不大,但是这代表了近年来的一种“西学中用”方向。此外,在阶段三中,陈献章、湛若水也形成了单独的聚类,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对宋儒的批判以及心学思想与佛教的关系讨论。

2、陆九渊思想研究

关键词“陆九渊”在高频词表里面的排名是10,是非常热点的人物,但陆九渊所在聚类排名属于中等规模,话题相对比较封闭。聚类规模和关键词频的变化共同反映陆九渊研究在早期受到了较多的关注,但是到后期热度有所下降。

从陆九渊所属聚类中的关键词与词的共现关系可以发现,陆九渊思想研究最重要的话题还是本心学说,本心学说的讨论也与陆九渊的弟子杨简的思想研究结合在一起。其次,陆九渊思想与朱熹思想的对比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主要围绕的还是宋明理学历史上著名的“尊德性”和“道问学”之争,“心即理”思想,以及“人心”与“道心”的分判问题。第三重要的话题围绕的是从二程到陆九渊之间起到过渡作用的张九成。

虽然陆九渊研究呈现热度下降的趋势,但是对于其后学杨简思想的研究却在当代宋明理学的发展中出现了从无到有的关注度上升的趋势。阶段一(1992—2000年)基本没有杨简的研究。阶段二(2001—2011年)有关杨简的研究被聚类在易学研究中,但不是重点,此时对杨简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其易学方面。而到了阶段三(2012—2019年),杨简的经学思想逐渐得到重视,成为了杨简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诗经学思想研究受到的重视最多,《慈湖诗传》与毛诗以及与《诗集传》的比较研究也逐渐出现。

(二)程朱理学思想研究

1、朱子学思想研究

朱熹是宋明理学研究的中心人物。相较于阳明学思想研究来说,朱子学思想研究更加专注在朱熹个人身上。“朱熹”在三个阶段中的词频都是最高的,而且相对词频在逐步增加,此外,朱熹所在的聚类规模也持续呈上升趋势。

在当代宋明理学研究共词网络中,与“朱子学”关系最密切的词是“阳明学”,说明朱熹与王阳明之间的关系还是颇受学者们的重视。除了王阳明,与朱熹思想进行对比研究的热点人物还有陆九渊和吕祖谦。在朱子学聚类当中,朱熹礼学思想的研究体量较大,值得注意,《仪礼经传通解》是朱熹礼学思想研究中讨论最多的,其次《家礼》以及朱熹的礼学实践也是研究的热点问题。礼学虽然是与经学密切相关的话题,但是在宋明理学的讨论当中,朱熹的礼学思想研究也呈现出理学化的倾向,其研究内容和方式与经学研究有交集,但是也有所不同。民国时期学者们对朱熹思想的研究综述和分析也是这一个聚类当中的重要话题,牟宗三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冯友兰其次,其他学者如白寿彝、吕思勉、胡适等人对朱熹的评介也得到了相应的研究。此外,对于朱熹哲学思想的讨论而言,比较重要的是“心统性情”“性即理”“理气观”以及“格物穷理”等概念。

在阶段一(1992—2000年),朱熹思想研究主要围绕朱熹哲学思想展开,以理气观念为主,此外也有对“存天理“与”灭人欲”的讨论。复盘这一阶段的相关文章,对于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应当摆脱之前“极左”思想对朱熹思想的片面认识,而应该从文献出发理解朱熹,并且认识到其中的合理性。这一趋向不只是在朱熹思想研究出现,从文献出发,从思想家自身的理路出发去理解他们,这种观念在当时逐渐得到研究学者的认可。

在阶段二(2001—2011年),与诗经学和《诗集传》相关的研究大量出现,成为了朱子学研究聚类中的重要话题。同时在这一时期,学者们对《近思录》的版本源流以及编纂过程、编纂思想等问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考证。对于《朱子语类》,除了研究其思想和语法外,中文系的研究者对于其文本中的问题也进行了订正。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出现了一批对朱熹的经典诠释活动进行分析的研究,以四书的诠释为主。

到了阶段三(2012—2019年),朱熹礼学思想研究大量出现。刘昊与吴震认为,叶纯芳、桥本秀美于2011年整理出版的《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13]吾妻重二于2012年出版的《朱熹〈家礼〉实证研究》,[14]为朱子礼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从期刊数据来看,《家礼》的研究既与宋代的家礼传统结合在一起,也与三礼结合起来进行讨论,同时其实践与社会影响也得到了关注。另外,诠释学成为了该聚类当中非常重要的话题,朱熹与诠释学思想结合,带来的是对学庸思想的重视,类似“某某文献的经典诠释特点”的从诠释学出发总结特点的文章也出现了一批,对诠释学在中国的发展和未来也有学者撰文进行讨论。前述的民国时期朱熹思想研究评述在这一阶段也有了非常可观的成果,这与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受到重视有关。

2、二程思想研究

洛学研究在“文革”时期受到限制和批判,但是从1980年代开始有了良好的发展,到1992年之前,《程颐程颢理学思想研究》[15]等若干专著、文集出版,为二程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6]在总体聚类当中,以二程为中心的北宋理学思想研究规模位列第二,比较热门,另一方面,二程思想研究在数据上呈现出一个特点:与北宋时期其他的思想家以及佛教思想有着比较广泛的关联,与其存在“共现”联系的关键词很多。

从词频分析的角度来看,关键词“程颐”“程颢”“二程”在三个阶段的出现频率基本是平稳的,但是以二程为中心的聚类规模在三个阶段有一定的波动。二程思想研究的聚类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话题就是二程的天理观念,以及其走向“理一分殊”的思想倾向,二程是宋明理学发生的重要环节,这一话题背后的关切就是二程对于理学形成的作用。其次,其后学杨时和对话对象王安石也是该聚类当中重要的话题。就哲学概念而言,学者对程颢思想的关注更多集中在其仁学思想、万物一体的观念以及人性的看法,而对程颐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其天理观念和易学思想。

在整个北宋理学思想的讨论当中,佛教思想与理学思想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这在二程思想研究的聚类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对于二程思想与佛教思想的关系,学者们既研究他们思想受到的佛教的影响,同时又研究二程的辟佛思想。[17]

在阶段一(1992—2000年),二程思想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与苏轼聚类在一起,这一阶段主要讨论的话题还是二程对于理学的贡献、天理观念、理欲关系以及其与佛教的关系。有关苏轼的研究也比较有限,但洛学与蜀学之间的党争与融合得到了较多的关注。

在阶段二(2001—2011年),洛学研究兴起,规模可观,这一时期的洛学研究中,程颐的天理观念、性理关系以及与朱熹思想的关系成为了绝对的重点,其次的重点就是程颢的境界论研究。同时,在1992—2000年完全没有出现的关键词“王安石”出现了,涌现了一批以王安石为研究中心的文章。对于王安石自身的思想研究以及王安石和二程之间关系的讨论,在这一阶段都得到了学者一定程度的重视。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经学思想,尤其是同时代和后代对王安石的评价,都是王安石研究的重点,整个理学家群体与王安石的关系也同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18]除王安石外,以杨时为中心的道南学派在这一阶段也开始得到重视,杨时的《中庸》学思想是其中最为热点的问题,道南学派对于宋明理学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研究。道南学派的另外一个重点人物胡安国也是在阶段二开始出现,围绕其《春秋传》以及春秋学思想,学者展开了细致的研究。

在阶段三(2012—2019年),天理观的讨论仍然持续发挥潜力,同时二程的研究重点逐渐转移到易学思想上来,连同杨时、朱震等人的易学思想都与二程易学思想聚类在一起,形成了比较可观的宋代易学研究规模。杨时的思想研究在这一阶段更加丰富,2001—2011年对于其《中庸》学思想研究比较集中,到了2012—2019年,研究范围扩大至杨时的《论语》思想、易学思想等问题。

(三)明清思想研究

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大家频出,所以一直都是宋明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几个重要的思想家始终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如黄宗羲、李贽、王夫之,他们在三阶段都形成了单独的聚类。

在三个阶段当中,明清之际的理学思想在阶段一(1992—2000年)得到的关注最多,在14主题聚类当中有6个主题都与明清之际思想有较为直接的关联。较多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以气论为其思想的底色,这或许是该局面形成的原因之一,张锦枝总结道:“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界对于宋明理学的评价逐渐由之前的全盘否定到有所扬弃,对理学家的肯定和宣扬正是从理学中气论一派开始的。从唯物主义的立场看,气学一派可以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学说有所对治。主张气论的理学家因而成为研究的热点人物。理学之中的气学学派因而很悖论地作为理学之中义理之学的对立者,保护了理学的整体地位。”而根据张锦枝的观点,明清思想研究在此时兴盛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的启蒙色彩,“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思想具有现代性的某些元素和特质,可以很好地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实践论,呼应西方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被视为中国现代性的开端”。[19]而对于启蒙问题和明清之际思想家思想的实际状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的认识也是不断刷新的,后期与启蒙思想有关的研究虽然已经不再是热点话题,但是研究的质量更高了。

1、王夫之思想研究

从词频角度来看,三个阶段中,“王夫之”一词的词频皆仅次于“朱熹”和“王阳明”,也是一个热点人物。在王夫之思想研究的总体聚类当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话题就是易学思想,其次是《孟子》以及王夫之的人性论思想。王夫之与程朱理学的对话关系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重点的讨论还是围绕理欲观念,也即天理人欲思想。从聚类规模的变化看,2001—2011年是王夫之研究最热的时段,而2012—2019年热度明显降低,尽管关键词“王夫之”的词频波动幅度不大,但是与王夫之有关的研究规模明显缩水。

阶段一(1992—2000年)对王夫之思想的研究主要围绕易学展开,与周敦颐聚为一类,两者关联度很高,《周易外传》和《周易内传》是王夫之易学思想讨论的中心,其史学思想在这一阶段也开始得到研究。

在阶段二(2001—2011年)王夫之研究和张载研究聚为一类,王夫之作《张子正蒙注》,对于关学思想有发扬光大的作用,王夫之的气论思想以及与张载的关系也受到了学界的重视。在这一阶段的王夫之思想研究当中,人性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话题,其次是对气与太虚的讨论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的研究。张载和王夫之同为气论的秉持者,但是王夫之对于张载的气论有自己的建构和发挥,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反复。在这一点上,相对于阶段一对王夫之气论的比较简单的认识,学界的研究在第二个阶段是有所推进的。与此同时,王夫之的经学思想研究也得到了很大的推进,很多研究围绕《诗经稗疏》进行不同角度的讨论。同时,也有一些研究关注其庄学思想。

阶段三(2012—2019年)王夫之思想的研究仍然以易学为主,在话题方面没有特别多的突破,其庄学思想、史学思想、理学思想也持续得到关注。或许因为其话题的保守,王夫之研究在阶段三热度有限。

2、李贽思想研究

在高频词表当中,关键词“李贽”在明清之际的人物当中排名第三,仅低于王夫之与黄宗羲,在所有高词频中排第六,个人热度比较高,但是话题相对比较局限和集中,研究聚类的规模不算太大。

从三阶段的词频与聚类结果中都能看出,李贽的相关研究在当代宋明理学研究初期得到了很高的重视。根据白秀芳的解读,李贽研究热可能与政治因素有关,国家对李贽研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与李贽有关的材料整理比较充分。[20]

在阶段一(1992—2000年),李贽的异端学说、童心学说以及启蒙思想受到了关注,李贽和明代思想,以及与佛教思想之间的关系也有若干文章进行讨论。

在阶段二(2001—2011年),《李贽全集注》[21]出版,为李贽思想研究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文献条件。在这一阶段,童心说、异端学说以及启蒙思想、怀疑精神仍然继续得到讨论。另外,李贽与同时代的思想家之间的互相评价也成为了一个话题,比如黄宗羲与李贽思想的差异以及黄宗羲对于李贽的看法,与耿定向之间思想的交流等,研究的话题呈现出比较多元的特点。

到了阶段三(2012—2019年),童心说仍然是李贽研究最热门的话题,有若干文章研究其易学思想,除此之外,研究都比较分散,没有特别重大的热门话题出现,研究热度在阶段三大幅度下降。

3、黄宗羲思想研究

关键词“黄宗羲”在所有高频词当中排名第五,在明清时期的人物当中,“黄宗羲”的词频仅位于“王夫之”之下,同为明清之际的一个研究热点人物,并且学界对黄宗羲的重视和研究在逐渐增加。

阶段一(1992—2000年)黄宗羲思想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主要还是围绕《明夷待访录》,关注的是黄宗羲的启蒙思想。阶段二(2001—2011年)启蒙思想还是一个研究重点,民本或者说民主思想比阶段一得到了更多关注。这一时期对《明儒学案》的研究也开始出现,另外黄宗羲和顾炎武、王夫之三人作为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被放在一起进行了考察,尤其是有关三人从祀孔庙的事件,有若干文章对其进行考察。到了阶段三(2012—2019年),《明夷待访录》以及黄宗羲的政治思想的讨论又开始增加,但是这一阶段对于其民主思想不再是以启蒙的话语叙述为主,研究更加深入,角度更加丰富。《明儒学案》成为了该聚类当中一个比较大的话题,不仅有对书中的具体问题的讨论,对于《明儒学案》的话语建构、叙说方式等宏观的问题也有文章进行讨论。

除了三个阶段都存在的聚类之外,还有一些清代人物的研究并没有在后面的阶段获得同等的重视,没有形成聚类,而只是在第一个阶段受到了相当的重视。

其中的一个例子是清初三大儒之一的孙奇逢,对其研究主要围绕《理学宗传》展开。但是在此后并没有形成单独的聚类。从关键词词频变化趋势来看,关键词“孙奇逢”的词频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同样显示出其研究热度的下降趋势。与之类似的是李光地,在第一个阶段中学者对于李光地的关注度可以和陈献章这样的人物相仿,但是后期几乎无人问津,关注度很低。

与逐渐关注度走低的孙奇逢、李光地等人相反的是方以智。方以智思想研究在早期没有受到重视,不仅没有形成聚类,关键词“方以智”甚至都没有出现于关键词列表中,但是在阶段二和阶段三热度不断增加,在近年的宋明理学研究当中成为了受到关注的人物。方以智思想研究比较专门,难度也比较大,但是由于宋明理学研究者们不断攻艰克难,方以智思想研究逐渐形成了规模。

明清之际的思想研究在阶段二(2001—2011年)也有其他阶段没有的聚类浮现出来,代表了这一时期明清思想研究的特点,包括颜李学派的思想研究以及戴震思想研究。戴震的研究热度在三阶段变化不大,但是热点有所不同。在阶段一(1992—2000年),戴震的反理学思想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戴震思想更多地被放在清代学术发展的脉络当中,在汉学和宋学的语境当中被研究,而到了阶段三(2012—2019年),反理学的问题又重新被讨论,但是在这一阶段,学者们不再单一地将戴震看作对朱熹理学的反动,而是开始描述戴震与传统理学的更为复杂的张力关系。

(四)易学思想研究

易学研究在总体的聚类中规模较大,位于第4/11。其所形成的聚类规模在三个阶段中的排名分别为2/14、1/14和11/14。总体上来说,易学研究一直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热度,而且宋代易学比明清时期的易学研究体量更大。

易学研究聚类中最大的热点就是周敦颐,对周敦颐太极思想的讨论即为重中之重。其次是邵雍,围绕邵雍的研究一方面是其象数思想,另一方面是其哲学思想,如邵雍哲学体系下的宇宙论思想。程颐和朱熹的易学思想都是重点的研究对象,湖湘学派的张栻《南轩易说》的影响也非常大。

阶段一(1992—2000年)的易学研究以王夫之和周敦颐为中心,相比之下,王夫之更为重要。其主要文本为《太极图说》《周易外传》和《周易内传》。周敦颐的太极观念和王夫之的乾坤并健思想是主要的研究内容。阶段二(2001—2011年)的易学研究以周敦颐和邵雍为中心,邵雍的易学思想在第二个阶段才开始逐渐得到系统的研究。周敦颐的太极思想仍然是热点话题,同时围绕邵雍展开了有关象数、阴阳观念等研究(其先天学为重点研究对象),周敦颐与道家、道教思想的关系也得到了关注,其次邵雍学说体系下的宇宙论和元气思想也是讨论的热点话题。阶段三(2012—2019年)的易学研究在传统话题上都还继续有新的讨论,只是在阶段二受到关注的本体论的问题意识关注度降低。从阶段二就开始关注的湖湘学派在易学思想上的贡献在阶段三逐渐得到了重视和进一步研究,杨时、黄道周、吴澄等人的易学研究也逐步得到展开。同时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二程易学思想的研究崛起,为易学研究带来了更多了活力。

(五)关学思想研究

关学的代表人物“张载”在高频词词频表中排名第三,是宋明理学研究的热门人物。当代宋明理学研究对于关学的关注度一直较高,尤其是在阶段二(2001—2011年)研究规模十分可观。关学研究当中最为重要的传统话题就是“太虚”和张载的气的思想,《正蒙》和《西铭》都是张载研究的经典文献。其次重要的话题就是与太虚思想相关的天道观念,张载天道观念下人与万物的关系,“天人合一”以及“变化气质”。

阶段一(1992—2000年)张载思想研究具有强烈的实学色彩。“气本论”出现的频次非常高,主要关注的是张载思想“唯物主义”的一面,即气的思想。学者对张载的“实学”的认定在当时是一种褒奖,是对其唯物主义倾向的认可。比如张岱年在1956年出版的《张载——十一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22]就表达了这种看法。

阶段二(2001—2011年)张载思想研究和王夫之思想研究聚为一类,两者的研究之间具有很强的相互启发性。同时在这一阶段,张载思想当中最受瞩目的部分是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关系,即天人关系,同时该天人关系下的境界观念也一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在这个研究语境当中张载的礼学思想也受到了关注。而从这一阶段开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对张载进行分析的说法虽然仍有,但是早期的“实学”或者“气本论”的提法有所减少。同时在这个阶段,在张载思想研究中出现了“宇宙本体论”的说法,表达了对中国哲学特殊性的关注。

在阶段三(2012—2019年),阶段二中的热点话题仍然在继续讨论,说明这些话题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但也因为在阶段三没有特别突出的新话题出现,张载思想研究的热度有下滑的趋势。

(六)南宋浙东学派研究

南宋浙东学派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聚类规模也较大,且研究热度具有上升的趋势。南宋浙东学派对于程朱学派有纠偏的倾向,讲求事功,反对空疏之学,所以早期学界对浙东学派的评价都是比较正面的。在南宋浙东学派中,金华学派研究体量最大,其次是永嘉学派,再次是永康学派。其中吕祖谦的经学思想,以及永康学派和永嘉学派的事功理念是浙东学派最为热门的两个话题。三个阶段对于浙东学派思想研究的重点是有所变化的。

阶段一(1992—2000年),以陈亮和永康学派为主,学界对于该学派思想的关注点主要在其反理学思想和事功理念,侧重于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分析。

在阶段二(2001—2011年),叶适和永嘉学派思想得到了关注,薛季宣和陈傅良等人的思想也逐渐有学者展开研究,而功利主义仍然是该学派研究的重点。另外,叶适与朱熹就道统问题进行的争辩也引起了集中的讨论。以吕祖谦为中心的金华学派也在这一阶段逐渐得到重视,研究者们对吕祖谦展开了详细的研究,包括吕祖谦本人的理学思想、《近思录》的编纂、诗经学思想以及春秋学思想。经学研究和理学研究在吕祖谦思想研究中交织在一起。[23]

在阶段三(2012—2019年),吕祖谦以及金华学派的思想研究成为浙东学派思想研究最受关注的内容,吕祖谦的诗经学思想仍然是研究的重点,同时还有《宋文鉴》和史学思想的研究。这一时期,哲学系的研究者更多地参与到对吕祖谦的研究中。吕祖谦在思想史中的地位、其交游讲论活动、治学特点等问题都有相关研究。有学者提出,浙东学派不应该被局限在“事功之学”的印象之中,浙学的形态、源流其实非常多样,应该立足于地域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24]所以可以预期浙东学派未来的研究会更加丰富与多元化。

(七)经典诠释思想研究

与宋明理学和经典诠释有关的研究主要兴起于阶段三(2012—2019年),但是关键词“经典诠释”在阶段二(2001—2011年)其实就已经出现了,到了阶段三(2012—2019年),随着相关研究的数量增加,形成了一个聚类。

虽然在中国,诠释学的相关研究具有较长的历史,早期也有重要的研究成果,例如成中英提出“本体诠释学”,以及汤一介提出“中国诠释学”,但是本研究的文献数据显示,经典诠释视角与宋明理学结合的研究并没有那么早开始,在阶段二才有所体现,近10年来才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与影响。

阶段三(2012—2019年)的经典诠释学聚类以朱子学学派的经典诠释活动为主,《大学》和《中庸》则是最为重要的经典文本,其次便是四书学。诠释学以经典为研究中心,部分研究以西方诠释学为分析理论,结合中国经典阐释的具体情况,为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创造了生长点。总结

在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探寻中华文化基因的需求下,对当代中国宋明理学研究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本研究引入情报学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到自1992年至2019年近30年来发表的共5,374篇宋明理学研究核心期刊文献,并以此来梳理与评述当代中国宋明理学研究成果的研究热点与演变趋势。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可以将近30年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1992年至2000年、2001年至2011年、2012年至2019年。研究热点可以归纳为“陆王心学思想研究”“程朱理学思想研究”“明清思想研究”“易学思想研究”“关学思想研究”“南宋浙东学派研究”“经典诠释思想研究”七类。各研究热点在近30年来的具体演变趋势各有不同。一个研究主题是否能具有持续的研究热度,与其在研究范围上是否有深挖或拓宽的潜力有较大关系。而一些有影响力的著作的发表,新材料的发现,或研究方法的创新,也会随之掀起一波研究热潮。领域内也呈现出对中国自身思想传统独特性的重视,以及西方研究方法与宋明理学研究相融合的倾向。而宋明理学研究与经学研究逐渐结合也是发展的趋势,为宋明理学研究打开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开拓了新的学科生长点。总体上讲,受到研究推进与时代变化的共同影响,当代宋明理学研究的研究方法不断更新,研究范围不断扩宽深入,可以说宋明理学研究在当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未来会更加多元化发展,有可能迎来第四轮新的增长。

本研究的贡献还在于,在文史研究中引入了以文献计量为例的定量分析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定量方法以实际数据作为支撑,可以从宏观的层面对事物整体规律进行分析解释。文献计量学可用于分析领域热点,追踪热点变迁,除了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外,也有一些如Citespace这样成熟的工具可以直接实现相应的分析。

但是在引入定量方法,并用定性方法解读定量分析结果的时候,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在为网络聚出的类别确定主题时,应该综合考虑聚类包含关键词的总体情况,而不是只关注几个高频关键词。其次,需要注意到聚类算法的局限性,即便是优化了的聚类算法,也有可能存在偏向,被聚类在一起的两个高频关键词之间未必有很强的直接关系(比如“二程”与“佛教”聚类在一起未必代表二程研究中与佛教有关的研究分量很大),需要根据共现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分析,得到准确的结果。再次,分析关键词的热度需要综合其在聚类当中的共现次数与关键词词频以避免偏差。最后,对数据进行解读,在必要的时候应及时回归文献,考察数据波动背后文献的真实情况,只凭借数据就下结论是比较危险的。

本研究选取了文献数据作为分析的数据来源,而未对著作进行分析。未来的研究可以将著作内容融入进定量分析的框架中,进而更加全面的对当代宋明理学研究概貌进行描绘。附录:检索词表

Hotspots and Evolution Trends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 Research: Using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s Sample

Zhang Liyuan, Bi Mengxi, Wang Jun

Abstract: Neo-Confucianism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s and philosophy, and it is of great research value to sort out the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 studies. With over 5,000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nearly 30 years on core journals as research object, with bibliometrics as research method, it is able to analyze the overview, hotspots and evolution trends of these studie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 studies could be concluded into seven classes, which are “LuWang xin xue thoughts” “Cheng Zhu li xue thoughts” “Neo-Confucianism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Neo-Confucianism about Yi” “Guan Xue thoughts” “Zhe Dong thoughts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Chinese Hermeneutics of Neo-Confucianism”. Generally speaking, influenced by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and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being updated continuously, and research range are becoming deeper and broader. On the whole, the Neo-Confucianism research is full of vitality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and will be more diversified in the future.

Keywords: Neo-Confucianism; Digital History; Bibliometrics; Digital Humanities

编辑 | 王波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重点合作项目“中国儒家学术史知识图谱构建研究”(72010107003)阶段性成果。

查看注释

[1]本文所述的“宋明理学”泛指广义上的理学,包括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流派的相关研究。

[2]比如,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中心的回顾,参考刘昊、吴震:《十年来宋明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中心》,《孔子研究》2018年第4期。

[3]彭国翔:《20世纪宋明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上)》,《哲学动态》2003年第4期;彭国翔:《20世纪宋明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下)》,《哲学动态》2003年第5期。

[4]何俊:《西学映照下的宋明哲学与思想史研究——20世纪中国学术史的几帧剪影》,《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何俊:《宋学:认知的对象与维度》,《历史研究》2009年第6期。

[5]张锦枝:《近四十年来大陆宋明理学研究的几条线索》,《哲学分析》2018年第2期。

[6]邱均平:《关于“文献计量学”术语及其定义》,《图书情报知识》1985年第3期。

[7]江润滋、陈思义:《从先秦到两汉的礼制研究现状——基于中国知网的文献计量分析》,《戏剧之家》2019年第32期。

[8]李琼、徐霖杰、王德平:《基于CNKI的国内西夏学文献计量研究》,《西夏研究》2018年第4期。

[9]理学概念也可以作为检索词,但是与以理学概念为中心词的文章往往也与某一个或者几个具体的人物相关,理学概念也比较多,可操作性不强,所以没有以概念为中心进行检索。

[10]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11]由于核心期刊从1992年才开始,会导致部分早期文献的遗漏,但此类文献数量较少,对绘制整体研究概貌的影响并不大。但出于严谨考虑,本文注明所选取的文献数据的时间范围为1992年至2019年3月。

[12]社会网络中,节点的度值是指与一个节点有直接关联的节点总数。

[13](宋)杨复撰,林庆彰校订,叶纯芳、桥本秀美编辑:《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1年。

[14]吾妻重二:《朱熹〈家礼〉实证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15]潘富恩、徐余庆:《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

[16]蔡方鹿:《1949年以来程颢、程颐研究述评》,《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4期。

[17]许多其他的理学家的思想与佛教也有复杂的关系,导致关键词“佛教”与众多话题聚类关系都比较密切。另外一个在北宋理学思想的讨论中十分突出的关键词就是“道统”思想,不同的思想家的道统观念不一样,相互之间也有争辩,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话题。

[18]从热度上来看,王安石相关研究的热度在2001—2011年得到了很高的提升,而在第三个阶段又有所下降。

[19]张锦枝:《近四十年来大陆宋明理学研究的几条线索》,《哲学分析》2018年第2期。

[20]白秀芳:《近百年李贽研究综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

[21]李贽著,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22]张岱年:《张载——十一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

[23]其实这种经学和理学交互研究的新趋势不仅局限于对吕祖谦的思想研究,在宋明理学的整体研究中都有所体现,为宋明理学未来的发展开拓了更多的可能性。

[24]吴震:《从宋明理学视域看“浙学”的多元普遍性》,《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9期。

校对  |  肖爽

美编  |  王秀梅

公众号:DH数字人文

清华大学、中华书局联合主办《数字人文》(Journal of Digital Humanities)季刊,旨在为方兴未艾的数字人文研究提供理论探讨和专题研究的平台。

152篇原创内容

zh_CNChinese